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

當同工不同酬的猴子 你贊成薪資透明化嗎?(上)

你有想過這個問題嗎?為什麼老闆不讓薪水公開透明,讓公司內的基層員工到專業經理人都知道彼此的身價。

台灣似乎除了中華職棒或SBL的球員之外,大家的薪資單上應該都會寫著「禁止與直屬主管以外之任何人談論自己與他人薪資」之類的警語。 

在網路上不難找到薪資透明化的優點,我先列出三點:

●1. 不會出現同工不同酬的猴子

這段很紅的影片,相信你還有印象吧↓




兩隻猴子工作內容都一樣,就是把石頭拿給研究員。 其中一隻猴子原本以為拿石頭給研究員後,報酬就是一塊小黃瓜。但是牠親眼看到另一隻猴子完成同樣動作後,報酬卻是更美味的葡萄。 這隻憤怒的猴子於是把手中的小黃瓜,朝研究員身上扔。

這段影片的說明文字更是經典,「薪資為什麼要保密,就是怕你暴動啊!」

2.勞工有更多依據判斷薪資是否合理 

舉中華職棒的球員為例,我先前曾寫過一篇《呼籲hTC接手兄弟象!救周思齊=幫自己》,立論點很簡單,周思齊能拿下去年中華職棒的最有價值球員,加薪幅度卻遠遠落後於林益全。(兩人攻擊數據請參考註1) 

周思齊當時只有兩條路:第一、轉隊到能給更高薪資的球隊,第二、與球隊共體時艱,畢竟中職現在只有四隊。 

在資訊透明的狀態下,多數球迷都知道,周思齊當初接受的薪資不算合理,甚至有點畸形。

假設老王是辦公室裡最混的男人,在薪資未公開之前,你從老王的學歷、資歷評估,每個月可能比你多領1萬元;當薪資透明化後,你卻發現老王多你3萬元。 

此時必然會有忍無可忍的勞工起身,希望能談出一個符合內心期待的薪水。

《一次解決22K困局的方法》一文就認為,「企業的薪資結構,就完全不應該「保密」,而是應該像股市的公開資訊觀測站、或是房市的實價登陸網站,將各企業的薪資結構,公開透明化。這麼做,最直接的好處,就是可以破除起薪怎麼都逃離不了22K魔掌的命運!」 


我個人認為,薪資透明化必然會讓公司面臨多次的勞資協調,所謂「熟能生巧」,一個體制健全的公司(註3)必然會研擬出加薪的詳細規則,從學歷、年資到業績或其他工作表現,都會讓員工更為在意。

●3.同事之間不會猜疑或誤會別人的薪水

人類所在之處難免以訛傳訛,例如A明明月薪7萬,B卻告訴C,「X的!A竟然可領10萬,你看有沒有天理?」結果B跟C的月薪是8萬,還比成為箭靶的A高出1萬。

薪水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目標之一,同事之間難免猜疑彼此的薪水,有時甚至會讓團隊成員產生罅隙。 如果雇主能讓薪資透明化,猜疑薪水的劇情應該就不會在辦公室上演。

先列舉薪資透明化的三個優點,其實我知道薪資透明化還有一些文章沒有提到的優點,例如勞工成為自由市場的球員之後,薪水更有向上攀升的機會,如果你能領4百萬美元的大聯盟年薪,誰又想領中職一軍的最低月薪7萬元。

我認為薪資透明化有優點,自然也有缺點,下篇文章希望探討薪資透明化的缺點,也歡迎各位朋友留言寫出自己的意見,刺激我的大腦,激盪出更多好想法。 

另外也附上三間比較薪資的網站,請大家參考,畢竟貨比三家不吃虧囉!

 (1)諸彼特-http://career.zhupiter.com/profile-hot-list.php

 (2)ibeeJobs愛比-http://www.ibeejobs.com/ 

(3)各公司薪水薪資查詢-台灣-http://www.ursalary.com/search.php 

.註1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.註2:《一次解決22K困局的方法》全文-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blog/article.php?id=2979 .

.註3:此文的討論要成立,一定得排除黑心公司。

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

從肯亞女選手遞水給中國身障跑者 故事在社群媒體已超越新聞


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!即使是2010年的感動仍然可以延續到2013年。

前15公里的時候,圖中的肯亞女跑者都處於領先的地位,當她看見一名身障的中國跑者後,在每個飲水補給點,她都主動一路幫對方拿水。












中國選手用手肘夾著喝,才能補充水分繼續完賽。由於中國選手的速度沒肯亞女選手快,所以她得放慢腳步配合身障跑者;跑到38公里處,她認為中國選手的狀態沒有問題,可以完成比賽才開始加速,最終拿下亞軍。

這個舉動讓肯亞女選手與第1名擦肩而過,失去1萬美元的獎金,卻讓她贏得全球網友的尊敬,包括我在內。最近肯亞的NTV報導此「新聞」,讓大家又重新找到這張照片,並且在台灣掀起了一股轉發熱潮。

以我擔任社群編輯的經驗,多數讀者不會質疑此篇新聞的新與舊,反而會著重於人性的良善精神。截至目前為止,這張照片在慢跑俱樂部臉書粉絲專頁(Facebook)創造了52598個讚、7433個分享(於2013年4月24日PO出)。

附帶一提,此事發生在2010年「體彩杯」貝隆中國鄭開國際馬拉松城市邀請賽。

最近一位被我認為是高手等級的編輯同事在臉書上說,「不值得分享的,就不是新聞。」
故事讓人感動,感動使人樂在分享。

若把2008年當成台灣的社群元年,台灣的網路新聞到了此時,應當也開始產生質變,《ETtoday東森新聞雲》在2011年重出江湖,短短一年多就打進ALexa前25名(目前暫居25名,Alexa排名會隨時變動。)看起來也是一種徵兆。

我認為《ETtoday東森新聞雲》若能貫徹社群媒體的信念,必能有一番作為,如何讓新聞兼具論壇、部落格與網路原生新聞的三大內容優點,卻是一大挑戰。

如果你認為2010年的事情一定不是「新聞」,我猜只有兩種可能:第一、你應該來網路媒體工作,感受一下產製流程。第二、「新聞」已經落伍了,我們該想個新名詞。